close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的集中殉難地,在這裡犧牲的烈士數以萬計。如今,在蒼松翠柏成蔭、碧水青山環繞中,造型古樸典雅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掩映其中,向每一位遊人默默訴說著80餘年前雨花英魂們與河山共存的壯烈故事,詮釋信仰的力量。


導語: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的集中殉難地,在這裡犧牲的烈士數以萬計。如今,在蒼松翠柏成蔭、碧水青山環繞中,造型古樸典雅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掩映其中,向每一位遊人默默訴說著80餘年前雨花英魂們與河山共存的壯烈故事,詮釋信仰的力量。

見人見物見精神 。2018年1月,經過9個多月的緊張籌備,改陳升級後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共展陳瞭179位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跡,即將正式向公眾開放。在此之前,鳳凰網江蘇采訪瞭多位參與新館建設的親歷者,由他們講述新館設計與建設背後的故事,詮釋每個人心中的雨花英烈精神。

眼鏡、書本、鋼筆,街道、工人、學生,黑白色調的生活場景一幕幕在投影中淡入淡出。書齋裡的波瀾不驚,革命時代的暗流洶湧,紛紛傾瀉在暗影深處的一方屏幕上,冷靜訴說著一個年輕烈士求索、實踐理想的生命軌跡。這裡是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啟冥廳,畫面再現的正是烈士惲代英的未來之夢。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陳列改造以來,每當走進這個小空間靜靜佇立,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長向媛華仿佛都能感受到同惲代英的隔空對話。 他1920年就寫下瞭《未來之夢》,年輕、有才華,理論水平那麼高,還親自投身革命實踐,在特殊的時代帶給青年那麼多的影響。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長向媛華

他們把思想留在瞭這裡。讀他們的書,我覺得他們非常真實,真實到比我們周邊的人還要真實。 每一次翻看惲代英的文章、事跡,向媛華都會被這個永遠年輕的生命打動。向媛華說,惲代英仿佛就是她的偶像一樣。

很多東西接觸以後確實是能夠打動人的。 長期從事烈士事跡研究宣教工作,向媛華依然時常會為烈士的經歷潸然淚下, 有一些回憶材料寫得很細,烈士在獄中要過一道道關,無論是生活還是嚴刑拷打,他們受的苦是實實在在的,他們的精神也是實實在在、至高無上的。

然而對於走入雨花臺短暫參觀的觀眾來說,向媛華這樣的狀態始終是陌生的。一面是長時間接觸帶來的深層感動,一面是註定步履匆匆的觀眾。盡管內心情感熾烈,但如何通過展覽語言在觀眾駐足間把這份感動傳播出去,卻成為擺在向媛華等雨花臺工作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想要講好烈士故事,小小的啟冥廳,隻是其中的一個縮影。構思新陳列的過程中,雨花臺的黨史研究人員做瞭大量工作。

數易其稿,新展覆蓋中共革命全程

向媛華是湖北電梯保養項目人,1995年抱著 前十年學習提升,後十年學有所用 的心態隻身來到雨花臺工作,至今已經是第23個年頭。 近年來,社會對紅色資源越來越熱情,觀眾和文藝工作者都需要更加鮮活的烈士事跡和紅色素材。這個需求對我們史料工作者來說是有壓力的。 向媛華說, 現在需求這麼大,我們不可能永遠隻講這些故事,需要不斷地更新挖掘,去拿更多素材出來。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長向媛華

今年3月開始,紀念館陳列改造正式啟動。在專傢的指導下,向媛華帶著團隊從資料整菜梯維修理工作開始,將烈士簡歷一一與中共南京組織史、江蘇組織史和中共中央的組織史核對,訂正出入。

群體人物館難做,這麼多的人物按什麼方式進行排列組合,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難題。很容易做得散亂。 為瞭把人物串聯起來,體現出雨花英烈 兩菜梯廠商高一大 的精神,向媛華帶著文案團隊把大綱做瞭一輪又一輪。

向媛華講述,起初,項目組也考慮過從烈士精神方面進行分類,有的是堅定理想信念,有的是自我修身,有的是犧牲精神,有的是奮鬥精神 但隨著工作的深入,人物本身的復雜性讓大傢都覺得這種分類 不是太合適 。經過專傢組一次次熱烈討論,選用瞭 個體加群體,典型加類型 的方式,用大的歷史階段,將陳展分為四個大版塊和若幹單元。

從1927年之前的大革命時期,到雨花臺犧牲烈士最多的土地革命時期,再到14年抗戰和解放戰爭,新陳列覆蓋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歷程。展現瞭共產黨員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獻出生命、在黨的困難時期艱苦鬥爭、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堅守光明的波瀾歷程。

群體梳理,銘記每一位犧牲烈士

經過時段梳理,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時期份額就更為厚重。 紀念館陳列的179位烈士中,有128位都犧牲在這段時間。相對於第一版塊隻陳列6位烈士,這一部分人物多、故事散,處理不好會顯得陳列不平衡。

經過反復討論,館方最終采用群體梳理的方式,呈現這128位烈士的故事: 第一單元有兩個重點人物,鄧中夏和惲代英,他倆都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重要領導人;第二單元20多位,都是當時中央機關裡面工作的重要骨幹和地方領導人,相當於早期的中堅力量;第三單元講述南京的地下黨組織,八挫八起,7年內6任領導犧牲,最短的任職隻有十幾天;第四單元是青春學子,大部分都是在校學生;第五單元呈現國共合作時期黃埔軍校學生的事跡;第六單元是鄧演達等國民黨左派;最後一個單元是 群星璀璨 ,以群像形式呈現瞭50位烈士,長夜群星散發信仰之光。

在這次陳列改造中,還有5位烈士的事跡增入展示空間。向媛華介紹,這些新增加的烈士資料,有的是近年來通過走訪、搜集新發現的,有的是在近幾年的主題臨時展覽籌備過程中接觸到的。

紀念館陳列的這179位烈士,序廳豐碑上刻寫的1519位烈士姓名,還有用兩塊無名碑寓意著的成千累萬無名烈士 銘記他們 的細節聚合在展館之內,彰顯後人態度。

著眼長遠,挖掘群眾心中的烈士敬畏

隨著整理工作的深入,雨花英烈的相關史料也在逐年擴充。但向媛華館長坦言,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擔子很重,害怕自己跟不上,更害怕紀念館的工作跟不上時代的需求。

研究是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未來應用。 向媛華介紹,紀念館也已在同相關院校和專傢團隊進行合作研究,希望在做深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很多烈士的事跡不再是集中於某一階段,而是盡最大可能完整回溯每一位英烈的一生。

新時代背景下,雨花臺等諸多紅色聖地都面臨更多的教育需求和更高的發展要求,紀念館的宣教工作重點也更清晰地緊扣青少年和黨員幹部這兩大群體。 青少年正處在三觀形成、發展進而趨向定型的關鍵時期,他們是以後國傢的建設者,我們的宣傳教育要契合他們的精神成長需求 ;而對於黨員幹部,緊扣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開展黨性教育更是新時代的要求, 雨花英烈的精神會引領黨員幹部走得更踏實 。

來到雨花臺23年,向媛華說,每當看到散客自發鞠躬、默哀、獻花的時候,都是她內心特別受觸動的時候: 每個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種對烈士的敬畏,紀念館要做的,就是把觀眾的情感 激發 出來。
arrow
arrow

    nh9ps6n53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